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有深度、有情怀、有高度、有温度的“四有”课程--大学英语2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有深度、有情怀、有高度、有温度的“四有”课程

大学英语2

公共外语教学部 高华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2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

授课对象: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教学方式:理论+实践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开设目的

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四个级别,其中《大学英语2》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学期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通用语言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反复提及课程的“思想性”, 即把人文教育贯彻到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积累,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真正的“育人”。

3、课程特点

首先,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其课程时间长、受众覆盖面广,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中涉及丰富的人文内容为采用隐性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再次,国家目前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1、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大学英语作为实现社会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之一,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使之可以直接了解本专业在各国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要熟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比较,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树立文化自信;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外语学习既是为了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理念和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具备完成在世界舞台上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任务和使命的能力。

2、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主要通过从教授的语言内容中寻找贴切的育人要素,建立教学目标,并将其融入课堂设计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包括掌握外语知识与技能,隐性目标则是思政育人。实现隐性目标的关键教学策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需要在正确理解目标、分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活动、搭建合理的脚手架,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中,在语言学习中为学习者的人格发展和价值养成创设独特的学习体验,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1. 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团队教师努力将思政内容融入语言教学,以外语教学为主导,深入理解教学材料和练习活动,通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日常交往、教师行为示范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的融入外语课程的各个环节。大学英语课程知识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在所授内容中,人文科学知识所占比重较高,通常每一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例如校园文化、名人典故、地理风貌、科技发明、生活娱乐、商务职场、节日风俗等,将教材单元中涵盖的一些场景和故事作为切入点,引申到相关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的讲述,从口语表达的话题设计,讲解单词和短语时所举的例句,课文主题的挖掘和作文题目的设计等很多方面来传递正能量,实现价值引领,指引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育人元素挖掘过程如下图所示:

    外语教学内容中挖掘育人元素 / 设计教学方案的步骤(文秋芳,202148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团队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与任务活动首先意识到自觉相关思政内容的重要性,再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外的不同场景,激发学生开展价值思辨、判断与选择,使这一观点内化于心,融入学生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面对生活中的相似场景时自觉践行。教学任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自然真实,同时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有效的发挥了语言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1、课程内容

    大学英语教材当中的人文和科学话题比较丰富,但是课文多来自于国外作家的小说或主流新闻媒体,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提炼、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即根据各单元教学目标提炼重点内容、补充中国文化和其他知识性、文化性、思想性强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内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客观评价和管理自己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为学习者的人格发展和价值养成创设独特的学习体验,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思政内容的浸润,实现显性外语学习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深入挖掘与教材中各单元主题相关的思政点,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课程准备和传授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的各单元为例,如第一单元“Language in mission”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第二单元“The ladder to success”讨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尤其重视中华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传承。第四单元“Campus culture”介绍河北大学校训、校风、校徽和校史,增强学的生自豪感,传承河北大学“博学、 求真、 惟恒、 创新”的精神;第六单元“Spend or Save”通过讨论对于信用卡的使用以及“校园贷”的危害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等。

    此外,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分析、比较、鉴别中外文化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例如,结合当前疫情,加入了抗击新冠肺炎的相关背景,介绍了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介绍了全球以及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武汉等地的典型案例,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使命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补充英文视频文字材料,介绍新冠防疫知识,了解战斗在防疫前线守护国人的钟南山、李兰娟以及无数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家国情怀,增强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的信心。指导学生观看摘抄朗诵 We are all fighters”演讲,感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合全民抗疫,搜集整理了中英文新闻音视频、专题科普等资源

  2. 教学中融入抗疫知识的相关翻译

    2、教学方法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将混合式教学与产出导向法相结合,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以产出驱动输入,有效融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群体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的构建,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强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回答问题和讨论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针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英语话题中进行信息交流。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语言知识和思政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思想意识渗透给大学生,将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这种结合的能量高效地发挥出来。同时拓展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打造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1)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图:

    2)产出导向教学法

    应用产出导向法时,教师将产出置于课堂教学的开始,有助于学生清楚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继而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的循环最终完成语言的输入以及内化。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3)拓展第二课堂

    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打造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将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学生课前或集中分组做规定题目的presentation,题目包括中国文化,时政要闻,核心价值观等积极向上的话题、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用英文话剧形式来表演中国典故、用英语进行思政内容相关的辩论赛等。

     

    学生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部分作品

    学生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部分作品

     

    学生们制作的有关“中国精神”的英文视频

    3、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路径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教学团队采用了张敬源和王娜(2021)提出的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目标体系(如下图),即理解—信奉—践行,力求帮助学生从言行思三个方面做到掌握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目标体系(张敬源、王娜,2021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大学英语课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帮助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分析、比较、鉴别中外文化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本课程将混合式教学、产出导向教学法与课程思政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既实现了两种教学方法的深度互补,一方面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利用产出导向法来解决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同时将思政教学贯彻始终,蕴含在每个环节之中,切实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之一----以《新一代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基础篇2第八单元“culture and tradition”为例:

    1 教学目标:

  • predict the content of a text (听力技巧:预测)

  • pause properly after each sense group to make your English more natural (语音技巧:意群)

  • describe highlights in Chinese culture with English 用英语描述中国文化中的闪光点)

  • tell Chinese stories (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2)教学素材:

    教材、U校园在线课程资源、录课、学习有道(习总书记用合奏比喻一带一路政策)、孔子学院介绍视频、BBC中国故事(清明节)等。

    3)补充素材:

    丝绸之路英文纪录片、学习有道英文版视频等。

     

     

    (4)教学步骤:

教学任务

时间分配

教学目的

U校园学习听力技巧和语音技巧的微课,教师加以拓展并设计任务练习巩固。

20分钟

提高学生听力、语音能力

U校园完成视听说unit8iExplore1,在线提交答案并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以下任务,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展示:

复述conversation 1The meaning of the designs on the Jade Ruyi

15分钟

通过复述听力材料中玉如意的设计意义,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如何准确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象征意义。

1. U校园完成视听说unit8iExplore2,在线提交答案并在笔记本上记录24个节气的英文名称。

2. 班级QQ群分享笔记。

3. 播放视频BBC中国故事(清明节)

4. 班级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

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节气讲述相关知识,教师点评反馈

30分钟

二十四节气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通过本部分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起源、生产活动等。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有道”并回答:Why do President Xi compar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the chorus?

(习总书记为什么把一带一路政策比作合唱?)

15分钟

帮助学生明确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对于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的意义。

观看视频“孔子学院”并根据视频内容填空。

10分钟

了解孔子学院的意义以及我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

课后任务:If you are going to introduce sth. from China that   makes you proud to the world, what will you choose and how will you make your   introduction?

学生制作5-8分钟视频,讲述中国故事。

5分钟

通过请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能力。

5)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内容丰富,语言准确,富有创造力,能够清楚地介绍中国文化的亮点。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之二----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六单元 Prioritizing Rules为例:

1)教学目标:

  • 语言技能:

  •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法律的理解

  • 熟悉议论文、特别是驳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

  • 思辨能力:根据主题对于素材进行选取、筛选、整合

  • 思政教育: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做新时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公民

    2)教学步骤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目的

教学活动一:课前导学

教师课前发布导学提纲(见附件tasklist),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线上资源等完成必要的语言、主题输入

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二:驱动

活动设计:

活动1:一组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关于罗宾汉的presentation,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该组最后对于罗宾汉事迹的评论展开讨论。

活动2:观看视频并讨论。视频中在一家禁止吸烟的饭店,没有其他顾客,一位男子想要吸烟。根据视频中的场景,要求学生分组从吸烟者、顾客、服务员的角度发表观点并给出原因等论证。

活动3: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需要就活动2中的场景写一篇驳论文。

教师总结:

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活动2、3,引导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过程中自觉性的重要意义。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尝试描述人物的语言输出、激活学生对于本单元主题的范式

 

教学活动三:促成

活动设计:

活动1:语言促成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主题相关的词汇、短语等,课上教师设计相关语言点的练习,例如针对本单元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justify,学生需要用其不同形式填空: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the word “justify” to fill in the blanks.

1) In real life, people _____ breaking rules because they say their   action or outcome is not immoral, or that it achieves a greater good.

2) Maybe you can imagine a scenario so fanciful, so unlikely, as to   provide strong enough _______ for   breaking the law.

3) Yet without some compelling reason to break the law — like the   mother’s immediate risk of death from complications — breaking that traffic   law is not well _______.

4) Individuals may break a rule they find “stupid”, having _______ that   their action is ethical, yet others in the group may conclude the choice is.

5) Breaking rules sometimes is _______ like in Robin Hood tales.

Reference answers:1) justify, 2) justification; 3) justified; 4)   justified, unjustified; 5) justifiable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议论文写作中可能用到的词汇、短语、句型等语言技能,以使用谨慎语言保护观点(hedging)为例,教师首先通过练习1让学生比较使用与不使用hedging词汇的句子,理解hedging的作用,然后通过练习2由学生使用hedging词汇改写句子,从而完成本环节的语言促成。

练习1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Group 1

Ø There are countless examples where rules or laws seem to forbid doing the   “right” thing, and where breaking them can actually seem the best thing to do — maybe even the moral thing to do. (Para. 2)

Ø There are countless examples where rules or laws forbid doing the “right”   thing, and where breaking them can actually be the best thing to do —even the moral thing to do. (Para. 2)

Group 2

Ø Breaking the rule might seem acceptable because the action harms no one. So,   you may think it’s not   unethical. (Para. 4)

Ø Breaking the rule is acceptable because the action harms no one. So, you think it’s   not unethical. (Para. 4)

练习2 hedging词汇改写下列的句子

1) Are the county leaders justified in breaking the rules and using the   leftover funds to fix the buildings, even though it is definitely forbidden?   (Para. 9)

2) If county leaders break the law, how does that affect public trust?   Will these leaders be perceived as working for the common good or as unfair,   given the rules?

Ref.

1) The county leaders might seem justified in   breaking the rules and using the leftover funds to fix the buildings.

2) If county leaders break the   law, that may/might affect   public trust. These leaders may/might   be perceived as unfair, given the rules.

 

活动2:内容促成

1、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提到的两个情景进行讨论:

情景一、在无人的路口是否可以闯红灯

For:

It is not unethical to go through a     red light at an open intersection where no cars are in sight because the action harms no one.     (Para. 4)

• People may have compelling reasons to run a     light, for example, parents-to-be who are in labor and rushing to hospital. (Para. 5)

Against:

People do not have power to     foresee and control all relevant     variables. (Para. 4)

• People worry about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extents because     of different value priorities. (Para. 6)

情景二、政府是否可以违规动用闲散资金维修危楼。

For:

• The building is unsafe and     unhealthy, desperately needing     repair. (Para. 9)

• The county government has     certain earmarked funds left over     in its financial year. (Para. 9)

Against:

• County laws definitely prevent spending those     leftover funds on building repair. (Para. 9)

• The government leaders’     illegal acts would affect public     trust. (Para. 9)

2、教师征求学生对于这两个情景的观点,并提供与这两个情景相关的课外资料,鼓励学生用新的论据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论证自己的观点。

 

活动3:结构促成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自学视频中驳论文的段落结构,即对方观点-个人观点-论证-总结,然后通过对比分析课文段落,了解并掌握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以第四段为例:

Scenario

Para.     4:     Imagine you are stopped at a red light at an open intersection and there     are no cars in sight.     Should you go through the light?

Claim

    Breaking the rule might seem acceptable because the action harms no one. So,     you may think it’s not unethical.

Counter Claim

That     reasoning prioritizes consequences over obligations of duty. The     strict utilitarian might agree, but even the utilitarian would worry about     your ability to know and control all relevant variables.

Support

    Could you see a speeding vehicle in your blind spot? What     about the oncoming bicyclist turning in front of you?

Conclusion

No     cases are Robin Hood simple.

 

 

 

1、学生完成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的输入、内化,为完成最终的输出人物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特别是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也要遵规守纪

教学活动四:评价

活动设计:

活动1: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制定最终写作任务的评价标准,以下表格供参考:

Criteria

A

B

C

Comments

Clear and specific thesis statement





Logical refutation





Echoing conclusion





Newly learn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A wide range of sentence structures





 

活动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活动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完成互评并依据互评结果再次完善自己的写作。之后教师选出三篇习作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完成评价并提出完善建议。

引导学生了解评价标准、明确任务要求并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化于心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大学体育3(体能塑形课)
下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健康评估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