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冬天,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显得特别漫长,2020年的春学期被迫推迟开学。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和《河北大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延期开学期间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教育学院全体教职工迅速行动起来,凝心聚力、科学研判、稳步推进,主动投入到在线教学的学习和准备过程中来。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在线教学毕竟是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如何查找、如何整合,教学平台如何操作,在线教学互动如何开展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再加上时间紧迫,很多教师都是边学边做,各种困难可想而知,存在畏难情绪在所难免。我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高丹阳副教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做好自己在线教学准备工作的同时,为全体教师义务开展教学技能的培训,取得良好成效。
立足专业 化繁为简
对于全体教师来说,在线教学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心理上的陌生感,很多老师连平台怎样登录都不清楚,就更别提开展在线教学工作了。为此,高丹阳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化繁为简,将超星和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流程录制成不足4分钟的短视频,从平台登陆到用户注册,从课件上传到视频直播,对全院教师手把手开展教学平台操作指导。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在线教学操作平台的使用步骤,大大提升了全体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信心和决心。
与时俱进 走近学生
高丹阳老师非常幽默,他把自己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概括为八个字“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大学老师的年龄一年年在增长,但大一的新生永远是十八岁的年轻人。当我们还在讨论自己跟“80后”和“90后”之间的代沟时,才发现现在大一的新生都已经是“00后”了。这代学生绝对是“数字土著”,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就是这些孩子们出生、成长的环境,如果老师仍然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不知道什么是B站、什么是“王者”,我们就找不到跟学生坦诚沟通的话题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简单来说,就是把更先进的技术合理地用到教学中。然而,当今时代,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尤其近年来,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到现在以网络为中枢的信息教学技术,技术的变革速度是我们不能掌控的,我们只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才能跟得上学情的变化。德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这首诗中写道:“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这是高丹阳老师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工作原则。
精雕细琢 力求高效
关于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学方式的选择,高丹阳老师选择了超星泛雅平台,在教学方式上选择了录播加在线讲解的方式。之所以选择录播课程,并不是高老师对直播教学缺乏自信,而是建立在他对在线教学的科学理解和正确判断上。一方面,直播对带宽、网速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所谓“一卡毁所有”!另一方面,在线教学并不是把传统课堂搬到网络平台上,在线教学应该是从传统教学向翻转课堂过渡的良好契机。如果教师只是隔着屏幕对学生一讲到底满堂灌,那在线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优势。对于学生而言,在线教学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为充分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高丹阳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了网络调查。主动接受学生的检查和监督,结果显示,学生对高老师的在线教学满意率高达100%。
高丹阳老师认识到这次疫情把教学环境颠覆了,具体来说是把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环节封闭了,这一变化要求原先的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必须做出调整,即把面对面教授知识的环节以微课(微视频)的形式制作好,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这学期,高老师有两门本科生的课,一门是《多媒体艺术基础》,另外一门是《专业英语》。两门课的教学知识点必须拆分,不能按45分钟课堂时长满堂灌,因为研究表明,微课的最佳观看时长是6分钟左右,最长不要超过15分钟,而且一个微课最好只讲一个知识点。按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基于网络平台对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架构----每个教学知识点都包含学习目标、微课、评价设计。这样的改革显然会大幅增加工作量,但是高丹阳老师认为,这样的变革是非常值得、非常必要的。因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不是难度的大小,而是这样的变革是否对学生有利,只要是对学生有利,困难再多也要攻坚克难,坚持下去。
自学校开始在线教学以来,高丹阳老师一边备课制作,一边上传播出,一边挨个看学生作业给出成绩和评语,一边为生手老师答疑解惑进行教学辅导……周而复始,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当有老师和学生向高老师表达感谢的时候,他总是说:“不值一提,应该的,应该的!”
高丹阳老师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知识,本着一颗孕育桃李的芳心,在疫情期间用网络搭建起学习的桥梁,惠及广大师生。相信我校像高丹阳这样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教育教学攻坚战!
教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