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设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俄罗斯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日期:2022-04-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俄罗斯文学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俄罗斯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外国语学院(部) 姓名:韩静池

课程名称:俄罗斯文学史

课程性质:必修课

授课对象:18级俄语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一、教学目标

1.1价值目标:

紧扣本单元主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为主题价值引导,坚定理想信念。

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与生命。

1.2知识目标:

把握作家肖洛霍夫的生平与创作,创作思想及艺术特色。

理解小说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内心。

1.3.能力目标:

欣赏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培养学生文学赏析能力,思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2.1学情分析:

《俄罗斯文学史》课程授课对象为2018级俄语本科生。大四学生奠定了扎实的俄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俄语阅读与分析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都为课程学习奠定了客观基础。本教学设计选取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短篇《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一个人的命运》)为例,探索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在专业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加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人”形象的典型意义,概括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

深入思考短篇小说蕴含的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2.3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主旨和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创伤。

2.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设计需要有的放矢,分别处理。

2.4.1课前阅读文本,熟悉作品内容。

2.4.2精讲细练,课堂讲授短篇反映战争创伤的人道主义典范作品。作家以独特的悲剧意识来关照人与战争,人与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2.4.3启发式教学,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针对作品提出一系列问题,汉语与俄语资料相互补充,以加深理解本章节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2.4.4合作探究,师生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本次课程组织与实施包括:课堂学习、重难点讲解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重难点讲解以课堂讲授和讨论答疑解惑为主。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论题的课堂讨论。

3.1教学过程

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知识讲授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于1956-1957年之交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苏联公民在战争中的遭遇,作品注重表现在非人的战争环境中人的尊严以及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它开辟了苏联50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据说,当年小说刚问世的时候,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一个人的命运》)。

图片1展示:

586cf07f2f086e6163ab6e24ee6d722

问题导入《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一个人”指的是谁?这个人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真的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教师点播:《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深沉的人道主义典范作品。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种过地,参加过二战,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坎坷,却又“平凡”,具有普遍性。他经历的遭遇非常曲折,大致情节描述:痛别家人-奔赴卫国前线-受伤被俘-遭受非人折磨-带俘成功逃脱-惊悉家毁妻亡-亲子尚存-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坚强地生活下去。小说让我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作出的牺牲和承担的痛苦。

阐释主题小说不只是索科洛夫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遭遇,是一个国家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索科洛夫是世纪的同龄人,是自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妻子儿女。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入伍。对索科洛夫的遭遇,作者始终是从两个方面着笔进行描写的。在写到他身体上遭遇的同时,都会照应到这种遭遇给他心灵上留下的伤害。作品以此控诉战争的罪恶和战争对人的摧残。

“思政”育人点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引领作用。

图片2展示:

7e82dfd068caffbd7423151630a9e57

问题导入战后的索科洛夫当时的生活现状如何?他和小男孩的关系怎么样?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阐释主题战后,索科洛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有颓丧。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小男孩,相依为命,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父爱,坚强地开始了新的生活。肖洛霍夫塑造了这样一个坚韧而伟大的人物,通过他领养凡尼亚,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这个看来平凡而又包含者深刻的英雄主义意义的行为,让我们看到普通劳动者的宽广胸怀、美好情操、积极向前、平凡中的伟大和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坚毅性格是人民精神不可摧毁的象征。

“思政”育人点爱国主义,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怜悯,善良,有担当。

图片3展示:

问题导入能快速翻译该段落?能体会作家语言风格和创作特色吗?概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阐释主题:学生学习借鉴翻译家草婴的译本,以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与文学赏析能力。因此小说的动人之处,不在于主人公遭遇的悲惨,而在于他性格的坚强,在于他遭遇不幸而没被命运压倒,从而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精神力量。索科洛夫在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面前,挺直脊梁,高昂头颅,巍然毅力,坚如磐石,尽管内心饱受创伤,却温暖心灵,表现了在人生的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思政”育人点英雄情怀,坚韧不拔,勇敢担当。

图片4展示:

84d2b4e50dc22464f8cf0f8b4d15691

问题导入读过哪些我国军事题材的作品?知道哪些古城保定的抗战文学作品?

【阐释主题】: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党领导的抗日军民, 同日、伪、奸、特进行了极其艰辛悲壮、可歌可泣的斗争。河北的作家们创做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有: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孙犁的《风云初记》、孙振的《战斗的青春》、李英儒的《战斗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其中有的就发生在古城保定,如《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表现了中华儿女顽强斗争、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以上这些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个人、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勇敢坚韧的革命精神。

 

“思政”育人点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图片5展示:

7b7302ccbefd357e39cf225e04f843e

问题导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部作品引发哪些思考?

阐述主题《一个人的遭遇》浓缩了人生的苦难际遇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是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高度概括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审视战争和人的命运。作家笔下的“一个人”具有隐喻性,在俄语中既可以指单个人,又指更为抽象的人,甚至指人类。主人公的名字饶有寓意,在俄语中是指像雄鹰一样的男人。小说标题也具有概括性和哲理性。小说结尾寓意他们未来的命运。小说人物的遭遇也是隐喻性,主人公是世纪的同龄人,其经历隐喻了苏联人民在20世纪所遭受的几乎所有的悲剧。作家把索科洛夫的个人遭遇与整个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叩问。

“思政”育人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包容性和哲理性。

2.教学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融合了课前阅读,课堂教学与研讨结合的教学模式。

2.1线上通过微信布置阅读书目,提前熟悉作品内容。

2.2线下课堂启发式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体依然是线下课堂。教师的任务以重难点讲解和答疑解惑为主。

2.3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线下课堂讨论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交流了思想,拓宽了思路。

2.4教学资源多元融合:在本次教学设计中融合了文本阅读、视频资料、PPT课件、慕课平台等多种形态的知识载体,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

3.教学活动设计

本次教学活动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阅读—课堂讲授--互动讨论。

3.1课前阅读 :学生的先行阅读是基础。

3.2课堂讲授环节:围绕本课核心内容,探究重点与难点,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思路,快速掌握新知识。

3.3课堂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高效思考和深度思考;适时进行综合梳理和评价;师生互动和生生讨论的协作探究过程,使学生增长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目的在于强化学习效果,使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一种思维方式,其基本涵义是指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

《一个人的遭遇》的课程设计就是以习主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为思想指导,为课堂活动注入活的灵魂。一方面,根据课程特色和研究目标,本课程设计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努力做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结合俄语专业知识特点,精心选取蕴含人道主义的典范作品,本课程设计适度拓展文学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思考,努力做到学科知识传播与思想道德引领的有机结合。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效果分析

评价与成效如下: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2018级俄语学生的一次真实的课堂思政教学实践。教师在《一个人的遭遇》的教学设计中以习主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为思想指导,将思政元素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贯穿在教学过程环节。从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来看,课程思政教育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总体而言,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针对本课的三个目标而言,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章节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学理论。课程知识目标方面增加了文学知识,外语运用、翻译、鉴赏能力达成了能力目标,价值塑造是核心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

2.教学重难点处理恰当

针对本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了有的放矢,分别处理。教学重点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既要精讲细练又要补充和拓展。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大多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相关文学知识。如小说主题中关于人的命运即俄国普通人的命运,表现战争与人的悲剧性冲突,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等。教学难点部分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讨论,学生也都能较好理解。体会战争带给人的伤害,特别是心灵的伤害,培养学生祈祷世界和平的思想。

3.教学方法方面

本次课程注重丰富创新授课方式。本章节采用的课堂PPT图片展示、翻译鉴赏、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的方式使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参与程度很高。整体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宽,思维活跃,获取信息渠道多,有主见,同时也督促教师从多重视角和维度进行知识讲解,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梳理和评价,让教学内容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强化其教育意义。

4.课程思政方面的启示与感悟

结合本次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理解和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颂扬了人性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正如肖洛霍夫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需进一步学习教育部《纲要》精神和要求,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俄罗斯文学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基本学情,将课程思政目标进一步细化、深化,目标之间能够相互关联和呼应,润物细无声地、适时地融进课堂教学中。

文学经典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然而俄罗斯文学代表了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上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设计]“语言融通世界 外语家国情怀”——《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设计]“法国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